核心價值

好好學挖地 深深挖下去 好讓根群能紮實 ~楊逵1982.10.18 贈言於王淑英董事長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美國寓言—紐約街頭 (3) / 袁志君

美國寓言紐約街頭 (3)

袁志君

25期季刊分享美國女作家Octavia Butler寓言小說,末世中沒有彌撒亞或是超級英雄,但是有人類嘗試重建信任關係以建立烏托邦,天主教工人組織就像是一群在街頭混亂中試圖相信人性的修行者。26期紐約街頭的故事談三-五月新冠肺炎的封閉與開放政策,街頭的游離者與大多數紐約人呈現顛倒的生活經驗,隨著紐約市重啟經濟活動,餐廳在街道圍起花園雅座取代了游離者的帳篷與床墊。第27期的故事近看人的生命:在現代化的進步中,我們現在或未來活成什麼樣子的人與文化。


63歲的街友J,身體與靈魂都住在東村一街的老大,我2019年搬到天主教工人組織(CW)認識的第一個街友。當時我週間上課,自願週末值班,讓其他工作者可以休息,但是我的選擇也讓自己幾次獨自面對吸毒者的不穩定,好幾次J告訴我他就在大門口,有狀況大聲叫他;他強調著我保護你,即使他坐在輪椅上,行動不便。

J曾是紐約小有名氣的貝斯樂手,他的樂器住在CW的三樓,但是人卻住在東一街的人行道,他要每一個CW新志工為他的靈魂祈禱,但是讓他唯一安靜的是海洛英。在他以為的安寧狀態中,身體躁紅的皮膚,不平常蠕動的雙唇,歪斜的脖頸,與僵直幾乎要滑下輪椅的身體,都是他看不見的自己的樣子。自3月份開始取得海洛英困難同時健康惡化的J進急診室將近十次,進出醫院ICU三次,醫院聯繫病危通知兩次。他的心臟功能不到20%,身體積水經常從皮膚排出導致潰爛疼痛,但是透過檯面上紐約的醫療系統與檯面下的毒品(J的藥品),J循環地被醫治與被救護車放回到東一街,一個醫不死的先進科技,這是紐約作為優越城市的象徵。

七月開始的紐約逐漸擺脫疫情災區的映像,東一街也隨之改變。在社會封閉到開放的過程中,原本沉寂的毒品交易重新活躍,還原疫情前狀態的紐約。七月開始,清晨偶爾碰到熟悉的年輕面孔躺在地上而手還插著針頭,有兩次注射過量的急救事件,偶爾咖啡時間結束後化學大麻就隨著風傳到窗口,這是新冠疫期前的紐約氣味,散播著靠著藥物活下去的生活。我剛來紐約時因為街頭充斥的這種氣味以為是紐約的衰敗,但此刻卻知道這也是紐約做為富裕城市的樣貌。

隨之而來的藥/毒癮防治經費縮減與裁員,一位年輕街友中斷從門診取得美沙酮(海洛英戒治計畫),一對年輕移民夫妻又回到東一街與第二大道附近與藥頭接觸,戒毒多年的外展社工失去工作與住所後與他曾經幫助的對象ㄧ樣在街頭露宿並重拾了海洛英;J終於中止了醫不死又活不下去的進步神話,醫院通知他的家人未果,轉而求助天主教工人組織代為取走他的遺體協助安葬。

漸漸地,我們要習慣進步神話無法繼續處理的矛盾:現代化的進步與生存環境的劣化,兩個現象的共同存在。美國科學歷史教授Donna Haraway的文章人類世代(Anthropocene, Capitalocene, Chthulucene: Making Kin)提到科技與資本主義的進步已經改變地球的地質年代,從新世代進入人類世代。人類世代的特徵是廉價化的自然,世界充滿著難民(人類與非人類)但是可生養萬物的庇護所就日漸消失。即便先進科技將眼光從地球移走,轉向對外太空尋找生命與庇護所,但也無法阻止人類社會從內部的腐敗。Haraway 認為人類世代的科技不會創造出新人類,萬種生命都成為資本主義世代的廢棄物(compost)。與其被動地等待人類持續地腐敗,Haraway 提出地球世代的思考與行動角度,將人類的創意潛力轉向地球歷史與自然界共生關係的觀察有生命力的世界面對環境挑戰仍然能夠不斷重生世界(reworlding)。

關於未來學,Haraway認真地提醒我們,世界需要不同差異物種交互活動中創造出富有的生命庇護空間;面對未來,我們需要延展家族的定義,未來人類的家族關係不單是生物繁衍關係的家庭成員,他更可能是一個之外的人(或生命),不一樣,不熟悉,甚至是陌生的身體/生命。我想到台南、高雄的勞工姐妺常說工會是我們的大家庭,育合春夥伴催生的週末共食生活,社區夥伴加入外籍移工/家庭於社區發展工作。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在身體力行未來學,改變人類世代的行爲,轉向尊重地球世代。我也想到紐約的街友,想到J的家人最終也不願再見一面,想到因為疫情死亡數字下降而恢復工作的紐約市喪葬事務官員質問天主教工人組織基於什麼法律權力安排J的遺體火化;我想不出來CW有任何一點被國家制度賦予的權力,CW只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紐約曼哈頓東一街的住民,有的權力只是活著面對生命的各種變化。 



註:志君於2019年七月加入天主教工人組織 (Catholic Worker Movement)的活動,住在紐約曼哈頓東村的聖約瑟之家。聖約瑟之家除了庇護病弱街友,白天供應街友早餐與咖啡,另外出版報紙(5分錢)也是組織的主要工作。因為相信人與社群的自主與共生能力,因此CW沒有立案慈善,他的庇護與供餐從來不是政府認定的合法

「良心犯」: 她(他)們都是利他主義者/ 張喬勛、郭明旭

 「良心犯」: ()們都是利他主義者/ 張喬勛郭明旭

2020年入圍南方影展的人權奬共有四部影片,兩部是有關政治犯或稱為良心犯人權被迫害的故事。台灣戒嚴時期因政治因素被入罪者非常多,許多人冤枉被囚禁,不只酷刑受虐得不到公平審訊,在不成比例的判刑下坐大半輩子的牢,甚至被槍決者不在少數。這些人因政治目的,反對社會的不公平發出聲音,且不涉及暴力行為而被國際特赦組織認定為「良心犯」: ()們都是利他主義者。

紀錄片《流麻溝女思想的》和劇情短片《母親的呼喚》都是運用影像來記錄、還原白色恐怖時的情況,有助於台灣人民對於那段歷史創傷的認識,瞭解執政者為了鞏固政權,殘酷壓迫讓人民活在恐懼當中。相較於過往的影像都是以男性受害者敘事為主,《流麻溝女思想的》則記錄了陳勤和張常美兩位女「良心犯」的受迫害經驗,以及女性政治犯在綠島被監禁時的生活概況,這些資料相當珍貴與缺乏。透過歷史搬演與新舊世代的對話,層層掀起那鮮少被提難以言喻的記憶傷痕。《母親的呼喚》從書信日誌延伸至政治受難畫作建構起沒有自由的絲絲喘息。

而一橫一豎,一時一日地累積是恐懼也是對「良心犯」允諾活下去的希望。

    當時,許多受害者都正值青春年華,卻在完全不知什麼原因、理由的狀況下,被情治人員帶走,從此就失去自由,開始遙遙無及的牢獄生活。就如紀錄片中張常美女士所言,「以前是怎樣,隨便去報,就是老蔣說的,寧可錯殺一百,不能放走一個」。

    2017125日,立法院通過了《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希望透過開放政治檔案、去除威權統治時期的象徵、平復司法不法,來還原「白色恐怖」的歷史真相。誠如促轉會主委楊翠所言,「轉型正義是必要的,是正面的,這是台灣社會「轉骨」的關鍵時刻,通過面對過去的暗影,才有可能迎來清清朗朗的未來」。

  從上述政治人權回到人民生存及工作權的問題,目前台灣約有71萬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勞工從事勞動工作,其中大約有5萬逃逸外勞。入圍人權奬影片《逃跑的人》記錄在台灣越籍移工范草雲逃逸的生活,呈現台灣仲介制度對外籍移工的剝削和荒謬。然而,草雲不僅是「逃跑外勞」,她還成立了外勞的互助團體,協助陷入困境中的外勞及其家屬,反映著移工在台灣面臨職災、意外、死亡的無助與無奈。曾以自由之身來臺灣謀生,諷刺的卻以被剝奪自由作為生命的延續,彷彿沒有臉孔的人們在城市裡遊竄。即便如此,無聲之中互助共生與凝聚在影像中而蔓延。

    華人紀錄片《風吹布動》記錄香港布料售賣集中地「棚仔」的布販反抗迫遷的抗爭過程。紀錄片完整凸顯資本當道的社會,政府政策往往不顧底層人民的聲音及生活,以美化和開發為藉口,不但與財團掛勾,拆解社區人民的生命軌跡,又無法提出完整的配套措施來安置人民生計。布料售賣攤販團結一致,連結社會資源和力量來抗爭無理的政策決定,影片有相當完整的紀實。

入圍的四部影片正好反映著台灣從專制體制走向自由民主社會的省思。雖然政府開始透過立法來面對過往政策的錯誤,但並未積極去拉近不同種族、階級間的不平等,且諸如,土地迫遷、外籍移工受剝削等等侵害人權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期盼「人權立國」不只是政府的口號,而是一個被逐步實踐的價值。


2020年人權影片推薦

           流麻溝女思想的/陳育青導演/台灣紀錄片              母親的呼喚/林治文/台灣劇情短片

         逃跑的人/曾文珍/台灣紀錄片                                  風吹布動/羅志明/香港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