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

好好學挖地 深深挖下去 好讓根群能紮實 ~楊逵1982.10.18 贈言於王淑英董事長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第37期秋季刊發布(2023年10月)

  2023.10 <37期>秋季刊

暑假活動記事:兒童生活寫作獎、台灣-沖繩和平工作夥伴拜訪、拜訪青年農夫。
教育的美好與挑戰/ 賴淑怡
備戰=必戰?體檢總統候選人兩岸政見研討會: 節錄施正鋒教授、黃維幸博士分享
為台灣漁船工作的外籍漁工:勞動剝削問題嚴重


曹啟鴻老師跟山田和幸先生在林邊香草園討論農電共生(9/11)



暑假活動記事

今年的兒童生活寫作獎助金徵稿活動於10/15截止。在獎助金的宣傳期,基金會王淑英董事長與林麗枝董事拜訪後壁、白河的學校與熱心家長。實地走訪,基金會發現偏鄉學校即便人數少,但教育品質與熱忱更甚,例如新嘉國小盧彥賓校長提到,學校除了是教育機構,也是鄰里一個重要的運動遊憩場所;除此之外,面對雙薪與單親家庭的增加,學校另外負擔學生平日的課後照顧,寒暑假期間體能、才藝興趣等多元學習活動。一個偏鄉小學校的關閉,不是對於學校合併的效益,而是串起偏鄉社會網絡的重要成員的消失。

延續2022年台灣-沖繩戰爭與和平線上交流的活動,今年9月有二位線上論壇的日本夥伴拜訪台灣,大竹秀子(Hideko Otake)與山田和幸(Kazuyuki Yamada)。兩位朋友此行除了帶來與那國()的消息,他們更多焦點放在認識台灣的農業發展與青年返鄉;為此,王淑英董事長陪同他們拜訪後壁鄉青農返鄉經驗外,也為他們安排拜訪老朋友屏東縣前縣長曹啟鴻老師。曹啟鴻老師卸任公職後自己經營生態養雞場,其中實驗黑水虻,蚯蚓與蚯蚓糞,與微生物分解廢物有機質,創造生態循環的農業實作。曹老師過去縣長任內經常拜訪第一線農漁民,如今退休從事生態養雞研究是曹老師以不同的位置視角關心農業。

山田先生分享與那國()青年農業發展的困境,請教曹啟鴻老師農業如何傳承的問題。曹老師先強調政府承諾的角色很重要。第一,支持農業發展包括媒合實驗室研究與農地實作,讓理論與實務的不同專業可以結合。第二,農業從生產到消費若是使用資本主義市場的原則,反而成為生產的限制,農業要發展需要鼓勵類似共產主義精神的合作與共好。以與那國島面臨的農業存續問題,老農與青農之間需要能夠以工作參與彼此生命的新思維。青農組織起來幫老農耕種土地,配合島上年長者的生活需求去規劃耕種的作物,青農用收穫的一部分回饋老農,作為對長者的關懷照顧。

台灣發展光電與農地的爭議近期受到熱議。這個問題順便請教曹老師的意見。曹老師引導一行人參觀屏東農電共生的香草園(蘭花的一種)與養蝦場,香草由林邊在地的人文協會經營,養蝦場為家族從露天養蝦轉型成光電場的室內養蝦。參觀當天,香草園正準備出口香草植物100株活體到日本沖繩。曹老師助手認為,光電設置少了農業溝通,自然會產生公眾疑慮。農電共生要成功,基礎是前期光電板的設置需要配合農業或養殖計畫為前提。農電共生,生態循環的農業活動,需要我們持續的關心。

感謝這個暑假在台南與屏東的朋友,與你們的碰面分享讓基金會認識台灣農村。從教育的領域、農業領域,或是再生能源,基金會看到地方上有著關心問題,隨時採取行動影響與改變問題的一群人。 

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2023年台南兒童生活寫作獎助金 9/1-10/15

第二屆台南兒童生活寫作將助金,邀請七股北門將軍大內山上左鎮東山後壁楠西龍崎、南化、白河、西港、六甲地區的國中與國小4-9年級同學參加。

活動時間:2023年9月1日~10月15日止
活動公告與報名表列印連結:點選下載
hope spring 設計的 2023 育合春生活寫作獎助金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育合春基金會生態人權教育獎

 育合春基金會生態人權教育講座與頒獎活動(3/18/2023)

引言人王淑英:好的社會要更多尊重弱勢者與勞動者,這是育合春推動人權教育講座的努力方向。育合春講座今年邀請公共電視記者呂培苓分享多年從事環境議題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思考未來人與環境共生的議題。以下是呂培苓的分享摘要。

我進入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是最近3年的事,過去的工作以人權的議題為主,例如李明哲在中國被關押的案件。在當時聲援李明哲的行動中,我陪同李明哲妻子李淨瑜到大陸,同時進行採訪紀錄工作。


在我的觀察中,近幾年主要財經媒體報導的趨勢走向環境的經濟,也許大環境的趨勢讓大家感到快活不下去了,所以帶動了經濟思維作出改變,最明顯的例子是對電動車的熱度。一般認為電動車好像比較環保,至少不會有太多的污染源。但電動車一定要有電,我們的發電廠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供應更多的電?以前是媒,後來要用乾淨等級的煤,然後前幾年最熱門的討論是天然氣。但是天然氣要進口,2021的公投案中的討論是:我們要犧牲藻礁環境換天然氣的接收站嗎?還有討論天然氣、核能的同時,社會面對很大的壓力是關於火力發電產生的空氣污染、霾害的生活問題。


環境與經濟問題扯不開。以電動車的鋰電池為例,我們沒有鋰而需要靠進口,然後報廢的鋰電池回收送到日本破碎燒掉。為什麼要送到日本處理?一個是台灣空汙總量管制,另一個原因是對商人來說廢電池處理沒有達到量的經濟規模。但如果我們開始電動車,廣設電樁設施,廢電池處理的經濟效益會使政策改變。另一個例子是鋰,鋰很貴,目前工研院研究如何回收鋰電池,取出鋰而再利用。這些例子都是從環境議題變成經濟思維的重大議題。


循環經濟談的是我們如何處理不斷生產與消費下被報廢的物質。好比說太陽能板就是這樣的狀況。現在認為太陽能板是綠電,但是太陽能板的壽命是25-30年;日本在2025年會進入第一批太陽能板淘汰的高峰期,台灣大概在2030年面對同樣的問題。太陽能版要怎麼回收?太陽能板中的矽也是一個需要回收的物質,但目前太陽能板的製程無法做到拆解與回收,因此如何製造出可回收再製作的太陽能電板,如何改變產品不能回收的問題成為新的研究動力。


循環經濟有一個很大的作用是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再利用。以一張桌子為例,如果我們希望這個桌子未來再利用,生產一張桌子時會想到被報廢時再運用此物品的可能性。我紀錄片的另一個專題講到建築,蓋房子得先想到未來這個房子要怎麼拆掉。台灣現在處理危險房子或都更遇到的問題是廢棄建材的回收;鋼筋還有價值可以再使用,但混凝土與磚塊幾乎就是沒有辦法回收,只能破碎掩埋,但台灣有多少地方可以埋。北部汐止最近有一個新聞,政府要廣設社會住宅解決居住問題,住都中心找到汐止的一塊地計劃蓋1500戶的住宅,但是攤開地面後發現不能蓋,因為底下掩埋都是垃圾,IC晶片、廢棄混凝土、塑膠、電線電纜之類不好處理的廢棄物,估計要花十幾億清理,住都中心決定先擱置計劃,到其他地方蓋公宅。 核能與核廢料的關係是另外一個例子,我們想要用核能,但無法逃避處理核廢料的問題。


我們對其他生命體的認識與知識正在增加中,循環經濟的主題同時意味著人類更理性思考問題。例如思考房子與居住,漸漸可以思考從公部門開始推動居住使用權但沒有擁有權,讓房子不會因為私人擁有權的繼承轉換而可能被閒置。另一個案例是,台灣開始推動原木蓋房子,但有人認為不可能,第一怕失火,第二台灣太潮濕,第三是來自環境保護者的挑戰。以最後一點來說,林務局推動使用國產材,善用台灣的人造林,而不是原始林。這個政策的理性思維是什麼?人造林中的一棵樹,0-20年之間為了快速長大,他吸二氧化碳的速度很快,但過了20年後,他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變差;這時候如果把樹砍掉去蓋房子、做傢俱,地可以續種新的樹苗,繼續吸收二氧化碳長大,同時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抓下來固定在植物體內,協助改善碳排放的問題。再來就是火災怎麼辦?台灣建築師提到木頭燃燒的速度是均勻的,例如木材可以計算出一小時燒掉多少公分;但是鋼筋水泥一但溫度到達高溫熔點,可能幾秒內就崩塌。因此,在加拿大的消防站,反而特定要用木材去搭建。所以,木材沒有我們想像的危險,而且現在的技術應用木材建築房子的技術一直再改變。


總結我的心得與未來如何看待人與環境,環境議題是我們不斷思考生存下去的方法,所以環境議題與政策沒有一個結尾、結論,但是要邊行邊找方法。太陽能板很難回收,但我們就是要提出問題,找到辦法去改變它。離岸風機的低頻造成附近居民的耳朵傷害,焦慮緊張,但不排除找到解決方案。綠能有很多種,每一個都有它的障礙。風機不能在陸地上,於是想著把風機蓋到海上去,但是也有新的難度問題產生:影響海洋生物,未來在海上如何回收,回收了還可以再做什麼利用?在海底的水泥基樁如何移除?然後,現在開始有人思考是否可能讓風機漂浮在海上。核能、氫能,水力發電,能源的討論都是如此,沒有一個最終答案,是一個不斷循環討論、辯論,找答案的過程。

2023年3月14日 星期二

育合春2023生態人權教育獎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2022年度工作摘要

hope spring 設計的 2022 HOSP Report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2022台南兒童生活獎助金頒獎活動

育合春基金會第一屆台南兒童生活寫作獎助金已經完成徵選,感謝台南師長與家長協助台南學子勇於投稿分享。

本會訂於 12/10 星期六上午10點於麻豆吉園休閒農場 舉辦頒獎交流活動,敬邀師長與獲獎同學與親友出席,以文會人。頒獎活動將邀請台灣文學家,也是本次寫作評審,張良澤教授與大家見面。




2022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台南生活寫作獎助金延長收件至11/5

 育合春基金會今年度首次在台南舉辦兒童生活寫作獎助金的活動。第一階段收件日期原已於10/15日止。決議延長收件時間至11/5,郵戳日期為記。


目前收到來自十間不同學校的學生作品,看見台南學校特色的教育內容,融合食農生態、科技等的生活,由學生從他們的視角將經驗陳述出來。為此,基金會更期待有廣泛學校的同學參加,透過基金會這個平台讓一般社會大眾看見台南學童與教育的多元與活力。<下載報名表>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台南區兒童生活寫作獎助金活動9/1~10/15

 歡迎七股、北門、將軍、大內、山上、左鎮、東山、後壁、楠西、龍崎、南化、白河、西港,與六甲 5-9年級同學將您生活的觀察、體驗故分享投稿。<  活動簡章下載 >



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台灣-沖繩對話VI:從慰靈碑看軍民間的差序格局

5/20台灣-沖繩對話VI:從慰靈碑看軍民間的差序格局
分享人:蔡志杰
筆記分享:袁志君

第六次對話有沖繩的慰靈碑、回溯太平洋戰爭的沖繩陸地戰,與戰爭記憶的影響。這一次的對話出現台灣-日本朋友對戰爭記念的不同認知,雙方創造出一種混亂,但藉此釐清彼此觀點。例如台灣方面提出問題:1. 在沖繩島上的慰靈碑,同時慰藉日本軍人(殖民者軍隊)與無辜死亡的沖繩人(被殖民者)靈魂,有無可能是對當地沖繩人的集體傷害?2. 以日本軍人為主中心的慰靈碑,是否成為軍國主義的政治工具?3. 以日軍沖繩戰中戰敗自裁首領為高位的慰靈碑「黎明之塔」,底部舊軍事壕溝則是紀念沖繩學生的「沖繩師範健兒之塔」,是否強調日本vs沖繩,領袖vs平民的社會位階與權力的差距?蔡志杰引用資料提到:“戰後,當地人開始收集死難者的駭骨,在摩文仁之丘建立戰歿者墓苑。後來各都道府縣圍著摩文仁之丘建立軍人慰靈碑。在代表每一個縣的紀念碑中,只有2座提到了沖繩當地居民的犧牲。”

日本朋友Hideko就他理解的沖繩朋友想法表示,對於沖繩人蒐集所有人者的埋骨,與其後建立慰靈碑一事未表示是對沖繩的二度傷害,他聽到更多是關於慰靈碑於反戰爭、追求和平的記憶。但對於台灣解讀慰靈碑一事提出的問題,日本朋友認為他們自己需要進行更多研究。

分享者提到現代化殖民國家對於被殖民者的矛盾關係,造成沖繩陸地戰的大量傷亡原因之一。戰爭中,沖繩人被日本統治者視為潛藏的敵人(可能轉向效忠美國的背叛者),當日軍頹勢顯現,沖繩人被強迫地集體自裁,這段歷史與慰安婦議題是日本政治上不能被廣泛討論的禁忌。沖繩平和祈念紀念館中有一個防空洞蠟像的陳列,展示戰爭當下沖繩人在防空洞避難兼之有軍人帶著軍槍次刀看守著,保護同時防備的矛盾關係詮釋沖繩民眾與日本軍人的關係。Hideko提到從友人處得到的另一個觀點是威嚇不讓小孩啼哭而遭致地點暴露;其他關於沖繩戰是政治禁忌一事,Hideko更關心的是日本教育體制逐步淡化戰爭責任,改寫日本戰爭歷史。

2016年,「台灣人日本兵紀念碑」於摩文仁之丘揭碑,分享人挑戰台灣聽眾思考這一個台灣之碑,有兩任台灣總統的題字,碑文同樣無視於沖繩當地人的死難,這是不是一個問題?分享者的問題讓我延伸去思考,紀念死難士兵的原點是什麼?為了和平與反戰?為了慰靈?為了台-日外交關係強化(借由戰爭歷史記憶)?我們可以審視的是戰爭軍人傷亡的社會討論,身體經常被國家用來具象化愛國主義,我們的緬懷甚少透國政府形成訴求國際和平訴求,或組織集體行動幫助其他國家的戰爭受害者;或許這才是一個社會在慰靈中該做的思考。

分享者的提問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或者他的問題也是答案:慰靈碑,紀念各國戰亡士兵與沖繩平民,是世界上最無偏見、最人文主義的戰爭紀念物?! 亦或是成為被政治使用,把平和精神變成美-日軍事同盟的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