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

好好學挖地 深深挖下去 好讓根群能紮實 ~楊逵1982.10.18 贈言於王淑英董事長

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台灣-沖繩對話V 保衛釣魚台運動:1970年代的台灣社會發展與漁民生計

5/6台灣-沖繩對話V
保衛釣魚台運動:1970年代的台灣社會發展與漁民生計
分享人:蔡志杰
筆記分享:袁志君

1871年牡丹社事件(宮古島漁民事件),完成現代化的日本與台灣原住民的戰爭,開啟日本殖民擴張企圖,以遠征軍侵佔”未開化處女地“,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50年。

第二個關於沖繩對台灣的重要交集是保釣學生運動(1970-1971)。保釣運動是戰後台灣本土化、民主化運動的催生者之一。

釣魚台爭議緣起於1970年美國歸還琉球群島主權給日本時,將釣魚台群島一併劃入沖繩歸還日本的行動。志杰分享兩個角度:知識份子的社會參與角度、漁民生計活動角度。

保釣運動,當前台灣主流認知為有民族主義情懷的傾中反日對抗,被劃歸為統派意識形態的運動。志杰分享保釣學生運動不完全是民族主義情緒,它的社會參與還有直接的其他影響但被忽視,例如在國民黨威權統治下,台灣知識份子向上看產生的反獨裁運動,向下看台灣泥土的鄉土文學、民歌、藝術的啟蒙運動。上一次台灣的社會運動轉向鄉土關懷發生在1920年代的新文化運動時期,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又是另一次知識份子嘗試去關心台灣是什麼,台灣人的前途。

從漁民生計活動的角度,1970年以前釣魚台群島是一處傳自由漁場,漁民可以自由上岸登島。1970年日本接手美國的佔領沖繩戰略後,先是有12海浬的禁入區,1995年實施經濟海域200海浬措施禁止台灣漁民靠近捕魚,台灣漁船被扣押的爭議事件發生。2013年台日漁業協議,日本-台灣政府以承認雙方有重疊經濟海域的方式結束對漁民進入漁場的爭議。

保釣運動中台灣-沖繩,表面各自代表一方政權利益,其源頭是冷戰中的熱戰戰略。美國經歷韓戰之後的越戰,台灣與沖繩被劃入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政治戰略,主要保護美國在太平洋活動的利益。一位住在沖繩的女性表達他對戰爭的擔憂,政府經常性的宣傳中國軍事活動,政治討論上企圖用保護台灣為由修改憲法第9條去武與不參與戰爭的國家原則,他詢問台灣與會者對隨時可能的戰爭危機是什麼樣的想法?

幫忙翻譯的飲茶先生分享對已經聽了最少10年以上的軍事危機感到麻木,但同時也有不能做什麼的感受。對台灣民眾是否經常被政府告知戰爭可能性,明旭認為台灣政府很少散播威脅性的消息,更多的政府溝通放在告訴台灣人“美國會協助台灣”,鼓勵台灣人要有信心。與此同時,配合美國的軍事武器銷售合約,台灣每年以大筆預算購買美國建議的武器。飲茶與明旭的觀察點出未曾被公眾討論的現象:台灣獨立不是主角,台灣脫離獨立思維去依賴美國才是當前人民被帶領的方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