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

好好學挖地 深深挖下去 好讓根群能紮實 ~楊逵1982.10.18 贈言於王淑英董事長

2023年7月29日 星期六

育合春基金會生態人權教育獎

 育合春基金會生態人權教育講座與頒獎活動(3/18/2023)

引言人王淑英:好的社會要更多尊重弱勢者與勞動者,這是育合春推動人權教育講座的努力方向。育合春講座今年邀請公共電視記者呂培苓分享多年從事環境議題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思考未來人與環境共生的議題。以下是呂培苓的分享摘要。

我進入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是最近3年的事,過去的工作以人權的議題為主,例如李明哲在中國被關押的案件。在當時聲援李明哲的行動中,我陪同李明哲妻子李淨瑜到大陸,同時進行採訪紀錄工作。


在我的觀察中,近幾年主要財經媒體報導的趨勢走向環境的經濟,也許大環境的趨勢讓大家感到快活不下去了,所以帶動了經濟思維作出改變,最明顯的例子是對電動車的熱度。一般認為電動車好像比較環保,至少不會有太多的污染源。但電動車一定要有電,我們的發電廠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供應更多的電?以前是媒,後來要用乾淨等級的煤,然後前幾年最熱門的討論是天然氣。但是天然氣要進口,2021的公投案中的討論是:我們要犧牲藻礁環境換天然氣的接收站嗎?還有討論天然氣、核能的同時,社會面對很大的壓力是關於火力發電產生的空氣污染、霾害的生活問題。


環境與經濟問題扯不開。以電動車的鋰電池為例,我們沒有鋰而需要靠進口,然後報廢的鋰電池回收送到日本破碎燒掉。為什麼要送到日本處理?一個是台灣空汙總量管制,另一個原因是對商人來說廢電池處理沒有達到量的經濟規模。但如果我們開始電動車,廣設電樁設施,廢電池處理的經濟效益會使政策改變。另一個例子是鋰,鋰很貴,目前工研院研究如何回收鋰電池,取出鋰而再利用。這些例子都是從環境議題變成經濟思維的重大議題。


循環經濟談的是我們如何處理不斷生產與消費下被報廢的物質。好比說太陽能板就是這樣的狀況。現在認為太陽能板是綠電,但是太陽能板的壽命是25-30年;日本在2025年會進入第一批太陽能板淘汰的高峰期,台灣大概在2030年面對同樣的問題。太陽能版要怎麼回收?太陽能板中的矽也是一個需要回收的物質,但目前太陽能板的製程無法做到拆解與回收,因此如何製造出可回收再製作的太陽能電板,如何改變產品不能回收的問題成為新的研究動力。


循環經濟有一個很大的作用是讓我們開始思考如何再利用。以一張桌子為例,如果我們希望這個桌子未來再利用,生產一張桌子時會想到被報廢時再運用此物品的可能性。我紀錄片的另一個專題講到建築,蓋房子得先想到未來這個房子要怎麼拆掉。台灣現在處理危險房子或都更遇到的問題是廢棄建材的回收;鋼筋還有價值可以再使用,但混凝土與磚塊幾乎就是沒有辦法回收,只能破碎掩埋,但台灣有多少地方可以埋。北部汐止最近有一個新聞,政府要廣設社會住宅解決居住問題,住都中心找到汐止的一塊地計劃蓋1500戶的住宅,但是攤開地面後發現不能蓋,因為底下掩埋都是垃圾,IC晶片、廢棄混凝土、塑膠、電線電纜之類不好處理的廢棄物,估計要花十幾億清理,住都中心決定先擱置計劃,到其他地方蓋公宅。 核能與核廢料的關係是另外一個例子,我們想要用核能,但無法逃避處理核廢料的問題。


我們對其他生命體的認識與知識正在增加中,循環經濟的主題同時意味著人類更理性思考問題。例如思考房子與居住,漸漸可以思考從公部門開始推動居住使用權但沒有擁有權,讓房子不會因為私人擁有權的繼承轉換而可能被閒置。另一個案例是,台灣開始推動原木蓋房子,但有人認為不可能,第一怕失火,第二台灣太潮濕,第三是來自環境保護者的挑戰。以最後一點來說,林務局推動使用國產材,善用台灣的人造林,而不是原始林。這個政策的理性思維是什麼?人造林中的一棵樹,0-20年之間為了快速長大,他吸二氧化碳的速度很快,但過了20年後,他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變差;這時候如果把樹砍掉去蓋房子、做傢俱,地可以續種新的樹苗,繼續吸收二氧化碳長大,同時將二氧化碳從空氣中抓下來固定在植物體內,協助改善碳排放的問題。再來就是火災怎麼辦?台灣建築師提到木頭燃燒的速度是均勻的,例如木材可以計算出一小時燒掉多少公分;但是鋼筋水泥一但溫度到達高溫熔點,可能幾秒內就崩塌。因此,在加拿大的消防站,反而特定要用木材去搭建。所以,木材沒有我們想像的危險,而且現在的技術應用木材建築房子的技術一直再改變。


總結我的心得與未來如何看待人與環境,環境議題是我們不斷思考生存下去的方法,所以環境議題與政策沒有一個結尾、結論,但是要邊行邊找方法。太陽能板很難回收,但我們就是要提出問題,找到辦法去改變它。離岸風機的低頻造成附近居民的耳朵傷害,焦慮緊張,但不排除找到解決方案。綠能有很多種,每一個都有它的障礙。風機不能在陸地上,於是想著把風機蓋到海上去,但是也有新的難度問題產生:影響海洋生物,未來在海上如何回收,回收了還可以再做什麼利用?在海底的水泥基樁如何移除?然後,現在開始有人思考是否可能讓風機漂浮在海上。核能、氫能,水力發電,能源的討論都是如此,沒有一個最終答案,是一個不斷循環討論、辯論,找答案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