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

好好學挖地 深深挖下去 好讓根群能紮實 ~楊逵1982.10.18 贈言於王淑英董事長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春季生態人權講座:李惠仁導演

 


育合春基金會、台灣非政府組織交流協會,與全國教保產業工會合作舉辦今年度的人權教育講座,分別於1/25高雄與3/24台中邀請李惠仁導演分享紀錄片<上學去>。李惠仁導演映後座談以自身成長的經歷看見人一生學習,包括:獨立思考、找方法,還有面對無框架時能夠心安的能力。

 

    獨立思考創造了李惠仁導演幾次生命中的重要轉折。他分享大學就讀服裝設計系,因為設計的理念與評審老師不合,他在畢業的前幾個月選擇開除學校(主動退學)。一般人的反應也許是"剩幾個月,好可惜!" 李惠仁導演的父親反應卻是告訴他:「你已經是一個20多歲的大人,你自己想清楚,自己做決定,決定後就去做。」


    第二個小故事是2008年李惠仁導演選擇從電視台辭職,轉向拍攝紀錄片的工作。他描述2008年某日當電視台充斥著“連勝文當爸爸”、“連戰當爺爺”的新聞時,他自問這是自己要追求的生活嗎?他選擇離開主流媒體的記者工作。李惠仁導演告訴我們,他作為一個媒體部門主管雖然有部分的權力主導議題報導,但是當被報導的議題被認為與公司的利益衝突時,新聞報導的獨立性就會被干預。


    李惠仁導演轉向關注社會議題的紀錄片工作,應該也是為了維護獨立性思考與實踐行動。  


    拍攝不能戳的秘密經驗中,李惠仁導演分享找方法、找人的重要性。不能戳的秘密系列是關於農業的問題,需要專家學者的意見幫助李惠仁導演判斷分析。這個系列因為挑戰台灣最保守的政府部門,受限於產官學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很難找到願意公開表示意見的學者;他最後是寫信給每一所大學的教授,用大海撈針地找到願意提出不同觀點的學者。不放棄找到方法、找到人一起完成任務,李惠仁導演鼓勵每一位老師在生活中記得要各種找方法去解決難題。  


    他另外提到一個小故事,導演曾經在大學教課時給學生的第一個作業:找出李惠仁的電子信箱、電話號碼,地址等各種聯絡方式;交作業的當天80%的學生查到電子信箱(打開學校信箱搜尋授課教師即可),但只有少數學生拿到手機電話與地址。有5名學生打電話到紀錄片工會假裝要邀請導演演講,拿到手機號碼,有一些陸生搜尋畢業紀念冊找到老家地址,有2名學生到系辦透過認識的工讀同學偷偷調閱老師的完整資料。方法很多種,除了放棄,其他方法都會收穫一些東西。


    第三個分享是關於突破框架。李惠仁導演告訴與會的老師要在沒有框架下還要能夠安心的工作。台灣的教育讓我們習慣在框架中做事,覺得有框架才有安全感;於是我們在寫報告,執行任務時都會先問" 這樣做可不可以 "、 " 那樣好不好 ",沒有框架時我們不知道怎麼做事情。有時候打破框架並不會怎麼樣。導演分享一個朋友去紐約大學唸書,上課第一天老師在白板上訂回家作業,一個大字的“ RED” (紅色)。他的朋友當下想詢問怎麼做,但是發現同學很快地接受這個作業,沒有人表現出疑問。導演的朋友懷著不安的心情用材料做了一個紅色的眼球帶到課堂上,老師問他為什麼帶來一個紅色眼球,他說出自己的記者經驗與台灣媒體的獵奇與嗜血文化;他告訴李惠仁導演,有同學做一個紅色蛋糕,運用自然植物作為染料,有同學將自己關在一個紅色的房間拍下一個實驗短片。沒有框架,每個人運用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找方法完成任務,這就是創意萌發的機會。


    育合春基金會黃淑梅董事(同為紀錄片工作者)感謝李惠仁導演用影像紀錄指出台灣高等教育的問題,影片紀錄了南華大學的兩位教授為學生開設哲學思辨的通識課,儘管通識教育已經被邊緣化,但是紀錄片向大眾傳遞了兩位教授不向現實教育評鑑分數妥協的勇氣,這樣的勇氣精神需要高等教育到幼兒教育老師維持,才能維護學生需要的教育格局,影響學生走向有遠見的未來。


    李惠仁導演期待教保工作者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練習這些能力。這些能力在他工作中每一個關鍵時刻發揮作用,也會在教保人員生命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