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

好好學挖地 深深挖下去 好讓根群能紮實 ~楊逵1982.10.18 贈言於王淑英董事長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美國寓言—紐約街頭/ 袁志君

 美國寓言紐約街頭/ 袁志君

Butler書撒種的比喻,是一部美國寓言/未來小說。故事的少女蘿生活在一個圍牆的基督徒社區,他們不輕易到社區外活動,即使有需要採購或是造訪其他社區而必須穿越街道,也需要慎之又慎地擬定自我保護計畫。社區的團體活動是射擊練習,因為圍牆內的世界會被突擊,居民要學會用槍保護自己。蘿跟他的弟弟出生的時候,他們的世界已經圍牆林立,所以他們對圍牆外的世界所知甚少,他們知道的是街廓那些沒有社區的人(我們暫時用游離者代稱),總在暗處偷窺圍牆社區,找到機會就是偷竊與縱火洩憤。

有圍牆的社區最初還可以維持文明的信仰,人們試著自給與互助的生活,對內維持著某一種良善的火種,但所謂的社區實踐卻是不斷向內緊鎖與排外的會員制形式,他們的閉鎖導致自己愈加地被恐懼宰制。終於有一天社區被瓦解了,蘿加入其他有同樣遭遇的陌生人徒步走在高速公路上,前進傳說中安全與和平的北方(加拿大成為一種想像的傳說)。Butler這一本小說辯論什麼是社區,還有社區的死亡與重生。

我在天主教工人運動組織紐約的住所生活了6個月,服務街上的遊民與吸毒者。工人運動組織的建築物在紐約的精華區曼哈頓,但刻意經營成為都市與游離者之間的夾縫區。在這個邊緣之地,我有一些新的學習課題,讓我常回顧 Butler對未來的描述。

天主教工人運動組織位在曼哈頓下城區,工作者熟悉附近的游離者,但是特殊的工作方法使他們同時也收下街頭的威脅文化。隨時對外敞開的大門,工作人員以自己的身體梳理街頭關係的界線,形成他們將自己放在街頭文化中,而必須經常面對口語與肢體威脅。雖然他們面對暴力的自信建立在對街頭人物與關係的了解,但我還不能習慣這種立身於危險邊緣的生活方式。即便我相信打開大門的社會運動,但是我也意識到Butler小說中的圍牆社區是一種誘惑:寧願不要面對一個可能倒在洗手間的吸毒者,不要擔心自己可能下一刻被打;也許將門關起來也是一種選擇,將不喜歡或是可能危險的人關在門外,在圍牆裡面過另一種生活。

這種將自己擺放在現代化都市的邊緣作法,創辦者與跟隨者設立了一個非常困難的挑戰。我懷疑這種應用基督教神學中共同生活的社區運動,是否能在21世紀繼續存在,尤其當街頭現象是一種集體創傷者的反撲,人與世界之間沒有信任卻有高度的欲望運作。我想到小說中蘿與其他人在高速公路上往夢想之地前進,人之間避免互動以防止欲望的驅動,結果疏離成為一種彼此最好的保護。真實的紐約街頭也是如此,街頭現實與社區價值是互相對立與矛盾,工作人員如何忍受或包容矛盾的存在。

目前跟我一起工作的資深夥伴在60-70歲,他們站在最前線已經有20年。他們對我的訓練是找到自己跟游離者互動的關係,建立自己做為曼哈頓下城區一員的文化。但我付出的代價就是走入種族與性別的歧視或是騷擾與威脅,讓我糾結與反思資本主義涵養出的街頭脈絡。困難常使我值班的時候閃過念頭:假裝聽不見敲門聲吧。然而,反對的聲音來自認清自以為安全的假象,我讓自己即使在最不願意的時候,也還是要有力量地為別人開門為了改變,或是一個機會。

我在紐約試著實驗什麼是以開放社區(沒有圍牆/邊界)面對世界的問題,剛好呼應育合春基金會今天5月投入的國際難民與全球兩極化社會與經濟發展;世界的生態與人為災難沒有圍牆,回顧2019年,我們靜下心來思考自己面對此刻與下一秒鐘世界的疏離:加入蘿與其他世界公民的未來之旅,我們有的是哪一種面對社會現狀的信念,懷著何種未來世界的想像,還有將帶給蘿那一種希望的種子。2019年的伊拉克基督徒不慶祝代表希望與和平的聖誕節,而在台灣的我們會選擇如何紀念2019與邁入2020呢。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一個人新疆旅行的短札/ 郭明旭

 一個人新疆旅行的短札/ 郭明旭

 

      去年(2018) 藉著去北京的機會,一個人獨自去新疆22天,在這個台灣45倍大的地域行走,就我緩慢的旅行習慣,其實也只走訪了5個城鎮,從一開始受北疆壯麗的風景所吸引,到後來沿路聽聞不同旅伴對於南疆人文的分享,我的旅程從吐魯番經烏魯木齊抵達北疆的可可托海鎮後,折返往南疆的喀什前進,回程時在阿克蘇停留,然後就回到北京。一個人旅行的愜意,就是可以隨意地調整行程。

       有句簡單描述新疆地形的順口溜是「三山夾兩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崑崙山,通常天山以北稱為北疆,以南稱為南疆。在中國有個說法就是,「北疆看風景,南疆看風情」,也就是走進北疆,你會遇見寬闊的草原、童話般的花海、壯麗的溪流縱谷,而南疆,則是民族氣息濃厚的古城、廣闊的大漠風光和塞上風情。

       喀什是南疆的第一大城,也是中國西北部的一座古城,自古就是中國與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上交流的要塞,因此有絲路明珠之美譽。由於四周環繞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崑崙山、帕米爾高原、天山,形成獨特的戈壁、沙漠、綠洲、高原、森林等多樣的景觀。住民是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尤其喀什老城。

       黃土民居是喀什老城的一大特色,有些老宅住房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二層樓的土木建築縱橫交錯,交疊成迷宮式的巷弄,五顏六色的門扇外表裝飾著各式的幾何圖形,再搭配色彩鮮豔繽紛的門簾,與粗曠的黃土牆搭配出和諧的對比,充滿著伊斯蘭風情。

       在喀什老城停歇的日子,我很喜歡漫步於錯綜複雜的街廓中,巷弄中奔跑的小孩面對陌生人毫無戒心,很快就能打成一片,燦爛的笑容總讓人心裏感到甜滋滋。買個饢或羊肉串,幾顆無花果,隨處而坐,邊吃邊欣賞著城區中熙熙攘攘輪廓鮮明,戴著各式顏色、條紋圖案的小方帽子或頭巾,穿著亮麗服飾的維吾爾族男女,那份濃厚的異國風情,給人有種身處中東國度的幻覺。

       此次旅行,我主要是運用公車和火車在不同的城鎮間移動,由於地域廣大,所以一上車大約都需8小時以上才能抵達目的地。最長的一段路程是從烏魯木齊到喀什,就在火車上待了20個小時,這樣長時間的移動對於在台灣生活的我而言,確實是滿深刻的體驗。

       長時間在火車上,找人聊天成了我這趟旅行很大的樂趣,尤其臥鋪外的長廊,總是坐滿著來自新疆各地或不同省份的旅客,只要願意打個招呼或點個頭,大部分的人都會願意聊上幾句,這是收集旅遊訊息的好管道,同時透過跟當地人聊天也可更深入瞭解新疆的風俗民情與社會的現狀。搭火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像公車一樣,一段路程就會需下車接受安檢,有時還需把行李扛去檢查,這總讓我有點煩躁。

 目前中國以安全之名,全面施行「實名認證制」,增添了外國遊客購買車票或辦理手機上有許多不便。這樣的管控在新疆更是縝密,各地火車站有著層層嚴密的安檢措施,許多公共場所進出都設有安檢管制,也常可看到公安或武警在街上四處巡邏,或者隨時被啟動的防爆聯防演練。

有些安檢措施甚至只是針對維族人,例如,住在喀什老城的維族居民,當外出要回到自己民居時,則需要經過安檢哨的檢查,才能進入,但漢人或外國觀光客卻可自由進出老城,這根本就是種族迫害。

   從北京到烏魯木齊的火車上,曾有兩個中國人告誡我,一個人前往新疆相當危險,那邊時常有暴動,尤其,南疆是維族人的大本營更危險,最好不要去。事實上,旅行的過程,我時常感受到的是新疆人的真摯、熱情和良善。反倒是,這些以安全之名行管控之實的日常,才是最讓我感到不安、恐懼之處。

   當我跟旅途路上認識的旅伴聊到這些嚴密的管控手段時,我滿訝異,民族情結在這個議題上有如此深化的影響。多數的漢人遊客都認為,這不是人權問題,這些管控讓新疆安全許多,有其必要性。連新疆的漢人都是如此認同,他們直指維族人的暴動,連累了整體新疆人被當作暴民,使得很多人把新疆視為危險之地。

   一次偶然的機會,與一位剛從再教育營被釋放的維族青年深聊,我才能逐漸理解到新疆民族的複雜性。她認為,對於維族人,這片土地自古就是中亞和西亞突厥民族的東邊門戶,歷史上稱為東突厥斯坦。維吾爾族人原本就是這片土地的主要民族,從以前就生活在這裡,這裡就是他們的故鄉,怎麼會是新的疆土?新疆的稱呼正好是反映了中國掠奪、殖民維族人的事實。

   她也提到,1950年代中共為了鞏固在新疆的政權,成立生產建設兵團,大量引進解放軍進入屯墾戍邊,當時移入了大量的漢人,大大改變了新疆的人口結構,且削弱維吾爾族人作為新疆主體民族的地位。近十幾年來,新疆經濟發展權和發展成果大多掌控在漢人手上,更讓維族人備受威脅而有強烈的危機意識。

   我在烏魯木齊往喀什火車上,認識的阿瑟,其祖父輩就是當時來新疆屯墾戍邊的解放軍,從此世代定居於此。回程,我去了阿克蘇找阿瑟,她相當熱情的款待我,不僅幫我找到落腳處,還開車帶我四處參觀,第一天就讓我見識到阿克蘇周末巴札(市集)的喧囂、熱鬧,沒有了烏魯木齊大巴札那份觀光商業氣息顯得活力十足。

   後兩天阿瑟帶著我上山入沙漠,她邊開著車邊跟我介紹身旁經過的這一綠間帶,是阿克蘇人為了減少風沙的危害,20年間連續不間斷植樹的柯柯牙綠化工程,植樹面積已達5萬畝,是世界著名的生態綠化工程。從阿克蘇前往阿拉爾的道路旁,遼闊的棉花田連續幾十公里,站在棉花田中,一眼望不到邊際,九月正值棉花開花的季節,所以棉田中到處可見淺黃色的花朵。走進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一睹壯麗的綿延沙丘,體驗正午時分赤腳漫步在沙丘的炙熱感,以及感受移動在沙漠公路上的漫無邊際。

   隨著窗外的景色從荒蕪的沙地,變成毫無邊際的棉花田與稻田,眼前的景觀再度回到了現代化的城鎮。雖然還不餓,阿瑟堅持帶我去品嘗新疆美食曲曲兒(羊肉餛飩)和椒麻雞再送我去火車站,離開時,還幫我準備了一袋的食物,作為我未來三天火車行程上的乾糧。我的新疆旅程,也就在此刻畫下溫馨的句點。

全球化移動人民論壇2019

    2018年育合春基金會舉辦了六場線上論壇,探討全球化下人的移動現象,邀請到多元的講員,剛果共和國到希臘的難民申請者,台灣到澳洲打工度假的年輕人,東南亞漁工工會,歐洲難民議題的行動觀察家。相關的紀錄內容可在育合春網站上查詢。

    今年來自加拿大與法國的行動觀察家朋友將拜訪台灣,他們將會以三個禮拜的時間認識台灣,與台灣的教育工作者、社區工作者,社會大眾進一步面對面。再此感謝台灣參與促成交流的團隊與個人,均一高中劉政暉老師,嘉南醫藥大學藍美雅老師,東海大學社工畢業新鮮人何敏瑜,島嶼集體記憶計畫,左轉有書/慕哲咖啡,邸台東共同工作空間,鹽旅社,與文化部社會行動論壇計畫指導委員團隊。

    Siana,在義大利接受藝術教育的法國青年畫家。他在希臘Lesbos島做援助工作,並透過肖像畫聆聽難民的故事。他將畫在紙上的肖像作品送給難民,然後用海邊船隻殘骸做成木頭的肖像畫。他的台灣行將帶來10件木頭肖像畫作與攝影影像等,傳遞難民與Lesbos當地居民移動中的故事。另外Siana將會與台灣島嶼集體記憶計畫團隊合作畫像化工作坊,讓移動的故事傳連成為群體的故事。

    Salim 加拿大哲學與歐洲研究碩士班學生,他有數年投入陪同難民運動,觀察歐洲政治與政策變化。他將由台灣高中教師團體安排到台東-台北-高雄校園演講全球化現象:生態難民、政治疆界,與社區凝聚力等主題,另外也會與社區工作者對談廢棄社會vs社區凝聚力Salim在與台灣夥伴的通信中推薦了Landscapes of abandonment,廢棄的意義繁衍不單從集體社會的角度,對西方近代發展而言,他來自個人被解放與自由,同時也被疏離與孤立的內涵;他也與思想啟蒙,資本主義經濟,國家制度崛起,販賣奴隸與兒童制度,殖民主義政治,這些我們可能熟悉的西方社會元素習習相連。


Siana,世界移動人民影像展

5/18-5/22 左轉有書/慕哲咖啡(北市紹興北街3號,近善導寺站)

5/25-5/28 邸台東共同工作空間(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91號,糖廠)

5/31-6/05 鹽旅社13樓(高雄市鹽埕區七賢三路58號,近鹽埕埔站)


Salim,演講活動

5/25 上午,台東邸台東   「人人都可能是生態難民」

Redefine home: every life is the subject of climate changes

5/26 下午,台北西松高中「難民現象-歐洲的危機與轉機」

Redefine borders: Europe’s crises and transformation

6/1 下午,高雄鹽旅社      「廢棄社會:責無旁貸的社區凝聚力」

new vision for community cohesion: dialogue with advocate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除了國際朋友的分享外,台灣團體也推出全球化移動人民現象的不同主題活動:

5/25 下午,台東均一高中師生於台東糖廠舉辦兩場的「難民旅程-擬真體驗活動」

5/26 上午,台北西松高中將舉辦認識難民危機與人權倡議的師生共話

5/26 全天,島嶼集體記憶計畫台東座談與肖像畫工作坊(藍曬圖製作)

5/31 晚上,育合春基金會南方影像協會,移動人生:影像記錄工作者對話

6/01 全天,藍美雅與社區夥伴,高雄社區與教育工作者對社會永續發展的共同對話

6/02 全天,島嶼集體記憶計畫高雄座談與肖像畫工作坊(藍曬圖製作)


歡迎育合春的朋友參與自5月起的相關活動,與國內外的朋友見面,讓我們聽見你的聲音。



活動策劃夥伴推薦閱讀

廢棄社會:過剩消費、無用人口,我們都將淪廢棄社會:過剩消費、無用人口,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作者:齊格蒙.包曼

邊境人生:在歐洲顛沛流離的難民與移民,作者:白曉紅

國界上的漂流者,出版:法律扶助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為現代化的報廢物,作者:齊格蒙.包曼

邊境人生:在歐洲顛沛流離的難民與移民,作者:白曉紅

國界上的漂流者,出版:法律扶助基金會、台灣人權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