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社運與文化圈老朋友的感動與一些想法/王淑英
去年(2020)10月我與基金會夥伴林昭慧及吳怡蓁去台南市永康區看鍾喬老師創作的舞台劇〈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內容涵蓋了失蹤、被關或被處死政治犯的受難情境以及爭取勞工,農民權益的歷程。因家屬追尋受刑人屍體,而發掘了更多慘痛的故事,從頭至尾穿插在三段豐富且效果不同的場景,觀眾的情緒隨故事起伏,有時低落,有時隨著〈團結是力量〉的歌聲而振奮。九個演員的精彩演出加以現代創意的簡單佈景及道具,襯托不同凡響的對白,更呈現現代互動式民眾劇場了不起之張力。
我已有三十多年來沒有看過如此震撼深刻的舞台劇了,上一次是三十多年前和先夫蔡明殿在紐約小劇場看到的南非反種族隔離舞台劇,劇名已忘,這是由南非黑人少年們所組成的行動劇團,為了對抗政治壓迫而出國演出,當時表演少年們的面孔和歌聲至今同樣令人回味及激勵。
台灣正面臨勞工及農民運動極式微的現狀下,鍾老師將白色恐怖時代對照現代青年人思維所編譯的左翼寫實理念劇,帶領幕前幕後的團員完美演出如此激勵人心的作品,令人感動,佩服。感動的餘韻一直延續到第二天的早上,醒來之時想著高呼~起來!!不願受壓迫的人們!
紀錄片《The Business of Mercy》是一部呼應著我對解構跨國非政府組織 (NGO) 的立場,他們的走向愈來愈像資本市場的營利事業,串連著資本家及政客。這些大型的非政府組織請厲害的CEO (企業經營) 來為組織經營管理,以便為機構累積雄厚的資本,同時妝點機構的公益形象來跟民眾募款或跟政府申請更多經費;但能真正利用這些經費去幫助底層民眾或事務者,實在不多。
這個影片把國際大型的非營利組如何利用這些錢,剖析得很中肯,更可以給認真為底層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問題。非政府組織原本應扮演為公民制衡政府權力的角色,但現在的社會只把非政府組織視為成非營利組織,終究是為財團節稅而包裝成慈善或好名聲的非營利事業而已。花點時間看此影片,也許我們費的心力及我們真正想做的善事不至於白白浪費。
我的前輩張良澤老師,協助基金會生活寫作多年,2020年12月29日遭到真理大學管理方無預警關閉台灣文學資料館,導致張老師無法進入辦公室工作。校方告知張老師存放於真理大學的物品無論公私皆屬校方財產清點項目,張老師需以提出證明的方式始能取回。除此,校長陳奇銘還斥其為「連學校職員都不是!」無視張老師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榮譽館長的職銜。
2020年1月9日已故知名作家鍾肇政之子鍾延威以「野蠻」一文在臉書披露此事件,他除斥責校方做法粗暴、野蠻外,也認為張良澤教授今天遭受的,已不是他個人的屈辱打壓,而是對整個台灣文學界的屈辱打壓。陳奇銘校長有必要公開說明決策始末,說明非要以這麼不文明手段對待良澤教授的原因,並向良澤教授道歉!
然而面對社會各方的批評,校方不但沒有反省,還對媒體發表聲明稿,澄清換鎖是為了避免珍貴的台灣文學資產被破壞或遺失,目的是要「維護台灣文學的資產與張良澤教授畢生的貢獻」,此聲明稿一出反而引起社會更多的質疑。
11日張良澤老師在台南市吳園召開記者會,這位台灣文學老前輩一開始就請在場的媒體記者不要傷害台灣文學四個字,傷害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可見其對於台灣文學的維護與關愛。接著,他清楚交代對於文學資料館公私物品的安排,珍貴私人收藏(未編入學校財產)但於文學資料館展出的物品捐贈給學校,但校方如果不能妥善安置,請校方務必將其歸還。另外,張老師辭退榮譽館長一職,唯一要求是請校方開門讓他進入辦公室取回個人物品,文具,以及正在編輯的書等。張老師請大家不要為他日後安排擔憂,他投入老人文學很快樂,未來在家裡編老人文學、養雞,與遛狗。張老師的生活,沒有真理大學一樣充實,但沒有張老師的真理大學失去了台灣文學的純真、謙和與正直的氣質。
張老師是一個文學人,歷史收藏家,一生致力於台灣文學的保存與培育,早年即反對日本殖民政府高壓統治台灣人民,且批判皇民文學。2015年總統大選期間,他喊話「不管是誰當選,強烈建議新任總統搬出總統府建築物,因為那是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殖民高壓政權的象徵,現在已是民主時代,如果總統還坐在裡面,鎮壓的態度就不會改變」,呼籲新任總統搬出,另建新的總統府,至於原建築「就留下來給全台25個文學圖書館做倉庫,收集台灣重要文獻資料。」。
然而,很遺憾的是,從此事件發生以來,政府並未有具體和明確的表態與介入,台灣政府一直以來對於文學史料的保存並不重視,也未有足夠的人力來妥善的處理這些珍貴的史料,以及專門的館舍來提供典藏和運用。這次記者會張老師顧全大局表達了把他蒐集的史料捐給國家典藏的意願,這些珍貴的台灣文學史料,政府不應將其視為真理大學校方單方財產處置的問題,而是台灣文學史料典藏要如何規劃及保存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