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

好好學挖地 深深挖下去 好讓根群能紮實 ~楊逵1982.10.18 贈言於王淑英董事長

2024年7月30日 星期二

夏季生態人權講座:黃麗霞執行長

 


5份育合春權講座邀請文教麗霞執長以水資源與友善友農食農教育的發展向台南教保作者分享。本場次感謝台南市教保產業會、交社幼兒園共同參與。麗霞執長與王淑英董事長為年輕時的戰友,1988(77)由北部轉往雄縣協助王淑英董事長成立雄縣鳳婦幼館(改制後為雄市)。王淑英董事長選擇到學任教,麗霞執長到屏東投入資源與社區作,後進入縣府擔任縣長室機要秘書。麗霞執長回到間非政府組織作,投入友善農業與環境的作。


水與土:環境與食農

黃麗霞

農業⾯對的是糧食生產,務農看似簡單,但實際投入會知道是個總合基礎科學知識的實踐,包含化學、物理、天⽂、⽔文、昆蟲、植物等的常識要轉化在操作的運用,農民要學隨時吸收新資訊,是對環境變化敏感的生活者。 

我年輕時關懷的議題是水資源牽引的河川環境與社區總體營造,以屏東的東港溪為觸動的基地。屏東平原的⼀條河流讓我進入到聚落開發的文史,關注社區居民的生活與產業,參與河川局治理東港溪,維持原有的彎曲河道與自然生態,由居民的產業產生的河川汙染問題解決方案,進而讓自己在進入公部門服務時,格外投入農業的議題,直到再回到民間團體仍然推動以友善農業來回答環境永續的議題。 

        今天跟⼤家談食農教育,⼀開始先說⽔的問題。⽔是我們⽇常都很需要的。我們常常都會聽到哪裡缺⽔,哪裡限⽔,整個臺灣或是全球都會⾯對缺⽔。60.70年代的水資源利用以「水庫」為主流,但是我自己所處的80年代由全球水庫開發造成河川生態斷鏈及聚落安全的問題,帶動社會的反⽔庫運動。台灣早期興建的各大小⽔庫,一直面臨淤積難以清理造成水庫蓄容量效率低落,臺灣的地層其實是很脆弱的,可能只是下個雨或是⼀個颱風就會帶大量落石泥沙,年輕地層常常會崩塌,用蓋⽔庫做為⽔資源利用不是最佳的解方。 

屏東平原長期不缺⽔不是以⽔庫為手段,現代⽔資源開發效法的是⽇據時期⼆峰圳⼯程,將河川伏流水取得利用,將豐水期過盛的水引進人工湖補注進入地下水層,蓄存在地下廣大水庫,再抽取使用。 

⼆峰圳的⼯程設計者是日本工程師⿃居信平,日治時期台糖公司派到屏東開發糖廠。因種植甘蔗需要灌溉水源,他花了⼤概4-5年時間在林邊溪調查⽔文,由於河川沖積的礫石地層特性,將林邊溪水由上游河川引到平原灌溉3,000公頃的甘蔗田,完全重力流沒有利用一度電,將河川伏流在地下的水層經由天然礫石過濾,經由山區圳路及穿越水涵洞,終年不斷在屏東平原提供民生及農用灌溉用水。 

⿃居信平發現屏東林邊溪沖積平原的礫石層豐富的地下伏流⽔特性,利⽤此特性開始⼆峰圳的設計與施⼯。⼆峰圳厲害的地⽅是表⾯看不到⽔,可是他每天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20萬噸灌溉⽔,等於⼀個澄清湖的⼩⽔庫,它是⼀個地下⽔庫的概念。 

想了解屏東⽔⽂特性與屏東如何去泥沙蓄⽔於地底,潮州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有⼆峰圳⼯法的模型介紹,歡迎大家去玩⽔、騎腳踏⾞,親⾝觀察與體驗。 

談完⽔之後,我們⼀起來看⼟壤。⼤家有沒有聽過這⼀句「⾝⼟不⼆」?⽇本的農業講⾝⼟不⼆,意思就是⼈⾝體上所需要的各種養分如:鈣、銅、鐵、礦物質等,和植物需的營養完全相同。植物要取得這些的營養元素,全部來自健康的土壤,要種出健康營養的食物就必需養好土壤才能生產好食物。 

我們講⼈的⾝體健康⼀定是過濾好⽔,也要好的食物,⽽好的糧食前提就是好的⼟。台灣的⽔耕蔬菜,會調配植物需要的各種營養源,但沒法與土壤的營養元素完全相同,水耕營養業可以將植物的病菌隔離,但是⽔耕蔬菜就不會在有機農業被認證,因為它是被化學營養液所模仿生產,不是土壤透過「千軍萬馬的微生物菌」日夜在土壤工作所代謝產出的天然營養成份。⽔耕蔬菜只滿⾜我們吃,但不會提供給⾝體所需要來⾃⼟壤的完全相同的物質,就是我們在種植作物時會談⼟壤中的氮、磷、鉀、鐵、鈣等18種元素,這18種元素經過植物吸收後再提供給我們吸收,讓⼈體不同的部位獲得補充。 

聯合國有⼀個計畫叫做全球的⼟壤醫⽣,請各個國家要正視⾃⼰的⼟地,知道⼟壤的好壞性質與屬性。這個計畫特別強調讓農夫成為⼟壤的種⼦教師。農業最重要的是⼟壤。過去農業看植物有沒有⽣病,會不會結果,只看⼟壤上⾯的部分,⽽不會去看⼟壤;於是傳統農業技術依賴⽤很多農藥、化學肥料,想辦法讓植物強化長⼤。現在新⼀代年輕農⺠已經開始有不同概念,他們知道植物長不好⼀定是⼟壤管理出問題。 

先進的糧食計畫⼀定要改善⼟壤。首先就是⼀直在強調改善⼟壤變好,⼟壤的有機質、滲⽔、保肥等都變好,植株就會長得好。植株變好以後,植物的抗病⼒、抗蟲⼒也會強化,這就是⽣態的相輔相成。我們有實際的案例,例如這幾年真的有⼀些農友的⼟壤管理好,淹⽔⼀個禮拜之後,附近農地的植物死掉,但是我們農友的植物⼀個禮拜後發出新苗再⽣。 

⼟地中有很多的微⽣物,我們的⾁眼看不⾒,但是這些微⽣分解有機物,製造出我們稱為⼟壤的物質。現代的農業開始運⽤微⽣物管理來照顧⼟地,降低對化學性農藥與肥料的依賴。⽬前有許多針對農夫開設的微⽣物管理訓練,將⽣物實驗室培養出來的好菌交給農⺠⾃⼰培養,做⼀些疾病對抗或是蟲害管制。農⺠使⽤有效之後就會繼續下去,直接性的好處就是⼟地少⽤化學農藥與肥料,並且農⺠更加負擔得起⽣產⼯作。 

食農教育第三部份跟⼤家談減碳運動。糧食⽣產活動佔全球碳污染排放的1/3。聯合國從太空的監控影像紀錄顯⽰,每次到了春耕的時候⼆氧化碳急劇增加;除了化學藥劑的噴灑或農機的油氣釋放,翻⼟動作也會造成⼤量⼆氧化碳從⼟壤中被釋出。所以在減碳這件事情上,現在也要求農⺠開始做農法上改變,例如翻耕時不要⼤⾯積翻動,減少⼆氧化碳從⼟壤被釋出。 

(⼆氧化碳)對⼤氣空氣是不好的,但是碳對⼟壤是好的。碳在我們⼟壤裡頭就會變成好的泥⼟,好的碳然後就會變成是植物在成長需要的,把碳供給到⼟壤裡頭。直接對全球減碳有正⾯的貢獻。未來的農業⽣產也會走向⽣產過程減碳的認證。 

聯合國的⼀個最終結論就是除了⼯業減碳以外,最後還是要靠⼟壤,⼟地的存碳。⼟壤的存碳,很重要的關鍵還是微⽣物。例如植物吸收⼆氧化碳後,將碳輸送到地底下,微⽣物再把碳分解利⽤變成有機質。所以微⽣物絕對是在碳封存裡頭非常重要的⼀個部分。 

總結來看,農⺠把⼟地照顧好,友善的⽔與⼟壤管理,是健康、環境,與糧食問題最重要的解決之道。 

沒有留言: